众所周知,我国先天不足的农业资源禀赋、众多人口的粮食供给压力,使得全国耕地长期遭到超强度利用。在利用强度难以在短期大幅下降的情况下,提升耕地质量与保护土壤健康势在必行。耕地质量的核心是土壤健康。健康的土壤具有五大特征:有机质含量较高、有益微生物丰富、养分高且较平衡、酸碱度与盐适中、有害物质比较少。土壤本身***个生态系统,系统平衡时有一定的自我修复功能。然而,系统能否平衡与人类的耕作模式与养地方式息息相关。因此,保护耕地质量需要转变耕作方式与种地养地有效结合,持之以恒地推进。由于长期的高强度利用和不合理的耕作方式,我国耕地质不容乐观,退化面积较大、污染面积不少、中低产田比例大,同时有机质含量低、补充耕地等级低、基础地力低。面对严峻的形势,当务之急是构建农田质量建设制度与土壤健康保育管理体系,就此,要注重把握四个重要工作环节:
一是科学制定规划,实施统筹协调。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先。在新的发展阶段,推动现代农业绿色发展,需要制定保障土壤健康专项规划,力求”在利用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优化农业耕作模式、注重合理施肥用药,统筹种植养殖结合,既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又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是坚持绿色发展,保护耕地质量。农田质量建设与土壤健康保育是一项公益性的系统工程, 要讲责任与担当。相比于耕地数量而言,耕地质量难以具体可见,是否守住数量红线容易判断,是否守好质红线则不易作答。要将保护耕地质量与保育土壤健康作为落实粮食安全及食品安全的重要指标,以政府投入为主,带动社会和农民的***投入,维护健康的土壤。 三是实施依法管理,强化责任意识。要遵循"谁破坏谁治理、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强化耕地质量保护的责任意识。应在动态监测耕地质晶基础上,明确乡村农民和经营主体保护土壤健康的责任,以正向措施激励经营主体用好管好良田沃土。耕地质量保护是一项长期性工作,种地养地结合需要多措并举,只有多年坚持实施,才能方显保育成效。十几年来,福建省多地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形成了“水稻-绿肥-蔬菜”“水稻- 红萍-鱼类”等合理轮作与立体种养模式,促进了种地与养地结合,应加大力度推广类似的有益经验。四是依靠科技创新,解决难点问题。提高耕地质量与保护土壤健康不仅仅是土壤改良,更要注重提高土地长期的综合产能。要应用工程、生物、农机、农艺等集成技术,因地制宜深入探索出一批有效治理与便于应用的模式,因势利导实施推广、集成组装配套应用,把农业发展的动力从外部的大水大肥投入转到依靠自身地力上来,从而实现***稳产与优质***。这不仅需要持之以恒的耐心,而且要注重讲统筹,重集成;讲责任,重协同;讲科学,重实效。以科技创新带动乡村创业,以健康土壤保障绿色发展,为乡村产业振兴与农民增收致富提供强有力的支撑。